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旅游
  • 历史
  • 经济

      区人民政府驻岩寺镇,邮编:245061。代码:341004。区号:0559。拼音:Huizhou Qu。


 黄山脚下的徽州区,素有“黄山南大门”之称。是依据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复成立黄山市后而新设立的市辖县级区,现辖四镇三乡(岩寺镇、西溪南镇、潜口镇、呈坎镇、洽舍乡、富溪乡、杨村乡),面积440.7平方公里,总人口近10万。
 徽州区地处皖南盆地中心,地域开阔,四季分明,是黄山市重要的工业园区、物资集散地和副食品生产、加工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。南距市府所在地屯溪16公里,距黄山机场18公里,北与黄山风景区接壤,东距千岛湖40公里。素有“黄山南大门”和“沪杭后花园”的美称。建设中的合(肥)-铜(陵)-黄(山)和徽(黄山)杭(杭州)高速公路在此交汇,皖赣铁路穿境而过,205国道、慈张公路横贯境内。黄山空港航班可直达国内各大主要城市并直通港、澳。
 建区以来,徽州区基础设施日瑧完善;城镇建设高潮迭起;经济发展日新月异;招商引资硕果累累;社会事业长足进步;“工业立区,科技兴徽”是立区宗旨。
 徽州自古山灵水秀,俊才星驰,人文景观极为丰富。境内保存着徽派古建筑300余处,古徽建筑三绝(古祠堂、古牌坊、古民居)星罗棋布,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潜口民宅博物馆、贞靖罗东舒先生祠、呈坎明清古村落、老屋阁和绿绕亭与省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模檀干园、岩寺文峰塔、凤山台、新四军军部旧址、沙堤亭等史迹交相辉映。徽州文化园、蜀源休闲养生游和灵山画家基地、丰乐湖水上扬帆等新开辟有旅游休闲项目。
 近年来,徽州区出台了《黄山市徽州区招商引资优惠办法》、《黄山市徽州区招商引资奖惩办法》、《黄山市徽州区关于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实施意见》等文件,对区外客商来徽投资置业实行“一站式”和“全过程跟踪”服务机制。吸引了香港吴氏佳友国际集团贸易有限公司、香港汇理财务投资有限公司、上海复星集团、江淮集团、浙江康力亨集团、浙江富阳离合器公司等一大批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徽州。
 
 


 呈坎古村落
 呈坎宝纶阁享堂被朱熹誉为“呈坎双贤里,江南第一村”的呈坎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北部,距2O5国道仅5公里,为呈坎乡政府所在地、现有人口2700余人,呈坎古名龙溪,自唐末江西南昌府秋隐、文昌罗氏二兄弟举家迁此“择地筑是而居”易名呈坎以来,已??之一,呈坎依山傍水,融自然山水为一体,二圳五街九十九巷,聚集着不同风格的亭、台、楼、阁、桥、井,祠、社及民居,全村现保存着明清建筑100余处,其中有罗东舒祠、长春社、罗润坤宅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,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石雕、砖雕、木雕、彩绘将徽州古建筑艺术的古、大、美、雅体现得淋漓尽致。被中外专家和游人誉为“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”;
 呈坎人杰地灵、人文荟萃、名人辈出,历史文化沉淀深厚,至今仍保留着董其昌、林则徐等历代名人题写的牌匾30余块。1995年5月,呈坎村被安徽省人民政呈坎依山傍河而建,座西朝东、背靠大山、地势高爽、选址完全符合“忱山、环水、面屏”的古代风水理论;两条水圳引众川河水穿街走尸,现仍发挥着消防、排水、泄洪、灌溉等功能;众种河绕村而过,故而呈坎村桥多,其中著名的有元朝修建造型优美的环秀桥、明代修建的江南单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桥----隆兴桥;十字路口与丁字路口至今仍保留着3座打更防盗和节日悬灯照明的明代更楼,由于选址审慎、布局合理,精心设计、施工,古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,以山为本,以水为魂的山水田园特色显著。
 呈坎五街大体平行众川河延展,呈南北走向,小巷与大街垂直,呈东西走向。街巷全部由花岗条石铺筑,两侧民宅鳞次栉比、纵横相接、排列有序、青墙黛瓦、高低错落、黑白相间、淡雅清秀、长街短巷、犬牙交错、宛如迷宫、漫步街头、一步一景、步移景异、无处不景、人在画中、其乐无穷;呈坎现有宋、元建筑各一幢,其一是长春社,宋建明修是徽州仅存的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公共建筑;其二是罗会泰宅(俗称老虎润)为元代建筑,呈正方形、高大精美、宛如古堡。呈坎明清建筑不仅数量大,而且祠堂、民居、更楼、石桥类型多样,仅三层楼民居现仍保存7幢,尤其是罗会炯宅(罗应鹤官邸)石牌楼门罩;罗会炳宅(俗称石柱厅)木牌楼门罩、须弥座、高大客厅和独柱旋转楼梯;罗长铭宅天井鱼池;罗季颖宅雕甍镂栋;罗来龙宅猪食槽天井;敬老院支祠暗壁楼梯;汪闺秀宅陶瓷水枧;环秀桥水构亭;灵山岭石构亭以及民宅的斜门、铁皮门、楼厅美人靠、窗户遮羞板、石雕、木雕、砖雕以及月梁、梭往、彩绘等,特色显著;呈坎古村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筑,虽遭大量破坏,但仍占黄山市首位,而且类型丰富,风格之独特,在全国都属独一无二,故有“呈坎民居甲天下”之誉;
 呈坎历史上科甲不断、英才辈出、人文会萃,呈坎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高官、隐士、高僧、巨贾、诗人、画家、史学家、制墨家、自然科学家;苏东坡在《罗氏族谱》题辞中有“文德武功名留简竹,理学真儒后先继续”评说,如宋代吏部尚书罗汝楫、安徽省第一部地方《新安志》作者罗愿、元代国子监祭酒罗绮、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罗应鹤、制墨大家罗龙文、地理学家罗洪先,清代朝议大夫罗宏化、直奉大夫翰林罗廷梅、扬州八怪后起之秀罗聘、近现代钦点内阁中书孙中山秘书罗会坦、文物鉴赏家罗长铭、当代物理学家罗辽复等;其中,罗汝楫、罗愿、罗龙文、罗洪先、罗聘5人《中国名人大辞典》有载。
 呈坎自宋代以后徽商兴起,贾而好儒,贾德结合,儒政相通,文化教育事业兴旺发达。正如朱熹在《罗氏族谱》序中赞曰“以进士发科嗣世家业赫,为歙文献称首”。
 唐模景区
 唐模村,原为歙县所辖,现属徽州区。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。公元923年,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,起先居住在山泉寺。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,精于天文地理。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,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,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。故汪思立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。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,先后建立了中汪街、六家园、太子塘等建筑物,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。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,诸侯纷争,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。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(即随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,死后谥“忠烈王”),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,取名“唐模”(一说按盛唐时的模式、风范、标准建立)。1087年,郡北许村的许贵一、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,投靠唐模姑父家。经过几代繁衍,许氏比当地的汪、程、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,成为唐模的大姓望族。但他们不忘姑父的收养之恩,仍沿用“唐模”这个村名。唐模村庄的形成、命名,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。
 
 丰乐湖
 丰乐湖位于徽州区岩(寺)黄(山)公路东侧,是为水利而建设,于1976年竣工的人工湖。大坝建在丰乐河上,蓄丰乐水而成湖。由岩寺镇乘汽车去黄山,用不着半小时便来到水库坝前。混凝土双曲薄拱坝雄峙于两山之间,坝高54米,坝顶弧长214.7米,坝底弧长81米,顶宽2.5米,底厚12.5米。右岸有泄洪隧洞,左岸有发电隧洞,装机6400千瓦,年平均发电两千万度。库容8400万立方米,可灌溉面积11万亩,每年养鱼20余万尾。丰乐湖不仅是一项水利建设,而且也是徽州区的 一个旅游新景点。
 丰乐湖钻山越谷几十里,几与岩黄公路结伴同行,湖面狭长,深嵌峡谷中。趋车于岩黄公路,凭窗俯视,只见湖水沿路伸展,水色碧绿,宛若扎在秀女发髻上用翡翠制成的玉簪,似乎伸手可摘。如在大坝边坐上汽帆船,花两、三个小时在这人工湖上航行一周,定觉心旷神怡。两岸青山夹峙,中天白云悠悠,只觉“人在湖中游,天在水中抖,几座高峰成孤鸟,几多青山变绿洲”。还能听马达轰隆,观浪花飞舞,受清风沫浴,任思绪所纵,可谓“人人画图里,仙升明镜中”。

       2000年,徽州区辖1个镇、6个乡。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:全区总人口91122人,其中: 岩寺镇 36061 西溪南乡 15910 潜口乡 12300 呈坎乡 12353 洽舍乡 2899 杨村乡 5227 富溪乡 6372
 2004年,将歙县郑村镇的上朱村划入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。2004年底,徽州区辖1个街道、4个镇、3个乡。

       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,经济运行质量日益提高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,经济总量快速攀升。全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0.7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.91亿元,是建区时的13.9倍,年均增长12.1%,人均生产总值达1.1万元,是建区时的12.7倍;完成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.02亿元,是建区时的15倍,年均增长16.4%;人均财政收入从74元增加到1060元,是建区时的14.3倍。经济质量明显提高。全区经济增长率年均递增12.1%;二、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为82.4%,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1.7%,分别比建区时提高47.8和3.1个百分点。自1999年省委、省政府在全省开展县域经济运行考核工作以来,全区经济运行质量一直名列全市前茅。
 全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,工业主导作用日益突出。始终坚持“工业立区”战略不动摇,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,不断改造和壮大第二产业,大力发展第三产业,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建区之初的65.4:19.2:15.4调整为2006年的17.6:47.1:35.3,初步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导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。工业总量大幅增长。工业企业由建区时的54户发展到2006年的279户,实现工业总产值16.5亿元,是建区时的49倍,年均增长24.1%以上。以精细化工、机械制造、农副产品加工三大行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,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。现拥有各类农业产业组织39个,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,农民专业协会18个。“漕溪”牌、“千秋泉”牌、“紫霞”牌黄山毛峰为省著名商标。2006年,实现农业总产值3.14亿元、农村经济总收入12.36亿元,分别是1988年的4.2倍、15.5倍。旅游三产持续活跃。唐模、潜口民宅、呈坎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。“徽州文物古迹游”、“名山秀水古徽州”、“古徽州乡村体验游”、“红色之旅足迹游”等旅游品牌初步形成。全区旅游接待量由1988年的14.2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86.2万人次;旅游总收入由1988年的77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2.91亿元,年均递增39.1%。外贸自营出口企业由4户发展到38户,外贸进出口总额由40万美元发展到1338.4万美元,增长32倍。
 重视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,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。招商引资成果丰硕。“十五”以来,全区累计利用外资1214.66万美元,实际利用内资24.32亿元,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后劲。民营经济迅猛发展。2006年底,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629户,注册资金4287万元,从业人员6589人,私营企业441户,注册资金6.64亿元;完成入库税收6194万元,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60.7%,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活力。
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,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。到2006年,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5.1亿元,年均增长34.2%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.5平方公里;加强了城市道路、供水、供电、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,修建了9条城市主干道和20多条支干道,城市绿地面积达2.2平方公里、亮化里程达20公里,城市功能日臻完善。城镇化水平由13.5%提高到41.4%。公路交通建设实现了大跨越。全区公路总里程由1988年的74.6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385.83公里,汤屯高速徽州区段30公里建成通车。
 科教事业方面,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17项,引进转化科技成果、技术23项。现有完中、职业高中、示范幼儿园各1所,初级中学6所,小学76所。新建教学楼37幢,新建校舍面积2.2万平方米。小学、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%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。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家、省保单位5家,唐模、呈坎古村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,唐模村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,黄山毛峰手工技艺和唐模水口分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。共有乡以上卫生机构10个,村级医疗点及个体诊所103个。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,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局良好,参合率达85%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。体育设施不断完善,全区拥有各类体育场地69处,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。人口出生率由1987年的18.84‰下降到2006年的8.17‰;2005年获省级一类县考核第一名,2006年获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。深入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,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和万亩竹海工程,拥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,森林覆盖率72.9%;主要工业企业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93.8%,饮用水达标率100%。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。现有58家省、市级文明单位,唐模村为“全国文明村”。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,建立健全了包括养老保险、失业保险、医疗保险、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网络,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强,防控体系不断完善。安全生产工作紧抓不放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2006年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10元,是建区时的8.6倍。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811元,是建区时的11.6倍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9506元。
 徽州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
 1988年建区时全区农村经济净总收入为3762万元,构成农村经济总收入的一产(即大农业)、二产(即工业、建筑业)、三产(运输、商饮服务业等)三次产业结构纯收入比重为66.5:17:16.5。经过4个发展阶段16年的不懈努力,到2004年底,全区农村经济净总收入达34441万元,农民均纯收入达3058元,比建区初期纯增2602元,农村一、二、三次产业结构纯收入比重调整到28.9:31.1:40, 一产下降了37.6个百分点,二、三产分别上升了124.1和23.5个百分点,二、三产业占整个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%。主要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:即1988年--1992RH ,区委区政府作出了《关于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的决定》,号召全区上下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,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。1993年--1995年,区委区政府号召全区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“881”工程(全区8万农民,实施粮油、茶叶、蚕桑、蔬菜、畜禽、水产、林果8大基地,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00元),区委、区下令专门成立了881“工程指挥部及办公室,抽调农委、科委、教委三家合署办公,3年人均纯收入递增124元。1996年--1999年,区委、区政府号召大力实施农业产业“268”工程 (山区、畈区两大区域开发,果蔬、茶桑、畜禽、蜂蜜、渔业、林竹药6大主导产业生产,黄山罐头食品厂等8大龙头企业建设),并出台了《关于加快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》和《徽州区农业产业化规划布局方案》,4年全区人均收入递增295元。2000年以来,区委、区政府实施农业结构调整“865”工程发展战略(万亩竹海、千亩贡菊、百亩徽派盆景等8个万、6个千、5个百共19个农业项目工程),出台了《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、大力实施“865”工程的决定》,经过4年发展阶段,构建了“一带两区”区域板块经济结构格局:即深山区茶林菊立体经济产业带、粮产区大棚蔬菜和粮经高效经济模式产业区、风景区及205国道花木盆景经果林旅游经济产业区。同时构筑了山区脱毒贡菊、名优茶、竹笋;粮产区“中稻—秋冬菜”、“早莲藕—晚稻”、“秋冬菜—甘蔗”,设施化大棚;风景区花木盆景、绿化苗经果林等20多个高效组合发展模式。